让创新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
2022-12-08 06:34:03山西日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场馆、园区、实验室、学校、社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场所融入科普教育元素,使得科技越来越亲民。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普工作的常态化。科普教育基地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阵地,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山西省各类科普场馆、园区、实验室、教育机构等陆续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科学普及、教育示范性的科普教育基地已达283个。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缓解“自然缺失症”,从这里开始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中科协发布的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中,我省太原植物园、太原动物园等13个基地入选。  夏季,在太原植物园的草坪上,30名小学生变身30种植物。他们分为“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三个小组,这是孩子们初识,两天时间,大家要尽快熟悉彼此。在这场名为“植物园奇妙夜”的夏令营活动中,孩子们除了参观植物,还要走到植物“背后”去揭秘。按照活动负责人白琳和同事们的设计:同学们根据植物温室示意图,现场观察温室并在图上标记出所看到的物件,遮阳帘、消防雾炮、温室木结构建筑上的钢拉索,监测木材性能(是否有裂纹、是否有虫蛀)的黑色小盒子、辅助风扇……作为一项科普活动,细心地观察有新的发现,更有新的惊喜。  夜晚,好问湖畔的十几顶帐篷,承载着这场夏令营活动的全部浪漫。看看夜间出没的昆虫,看一场露天电影,在星星的照看下入眠,在自然的滋润里做个好梦。这都是太原植物园想要带给孩子们的奇妙。太原植物园宣传负责人吕剑南介绍,孩子们在自然中释放了天性。正像活动结束后家长反馈的那样:孩子很开心,神采奕奕地讲了活动的经过,说认识了新的伙伴,动手搭了帐篷,学到很多知识。  如果你有一个关于自然的愿望清单,里面会包括什么呢?太原植物园有一份定制的科普资料“12岁之前可以在太原植物园里做的30件事”。在针对小学生的多场科普活动中,这份资料已发放2500多份。它从观察、收集、创作三方面入手,倡导公众去做更细小的、更容易做到的接触大自然的动作。比如:看一次日落,草坪上野餐,拥抱一棵树。吕剑南介绍,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自然缺失症”也越来越重,尤其是小孩子,而公园、植物园可以最快地达到缓解效果。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太原植物园承载着讲植物故事、读科普知识、品生活味道、绘生态蓝图的功能。自开园以来,接待游客约百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约4.2万人次,并形成了植物拼贴画、昆虫标本制作、小小植物学家、博士小课堂等特色研学活动。

科普示范社区南台社区:“五彩小课堂”的高效“减负法”

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在加强科普示范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省目前创建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95个,走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开展科普公众服务的前列。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阳泉市矿区蔡洼街道南台社区居委会主任安丽萍介绍,近年来,社区以此思路为导向,加强辖区居民科技教育工作。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饮食健康、助力“双减”、疫情防控、未成年人保护、防震减灾、安全生产等科普活动。  为缓解辖区双职工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和新就业群体家庭等子女“看护难”问题,今年以来,南台社区开办了爱心托管班——“五彩小课堂”,为未成年人提供学习、科普、文化体育、心理健康、维护权益等服务。免费为当地中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实现科普教育基地和“双减”工作的有机结合。“五彩小课堂”通过资源链接配备了专业的师资团队和服务团队,为孩子们提供红色教育、乐器培训、心理辅导、体能训练、安全知识、绘画、科普及思想道德培育等方面的课程,让孩子们体会到科学的无穷乐趣。同时,社区还精心制定了学习计划、职责制度、课程教案、人员培训,从人力、物力、制度建设上保证“小课堂”顺利、安全、高效开办。截至目前,“小课堂”已服务人群360余人次,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达到为家庭减负、为居民排忧的目的,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无缝衔接教育新模式。  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遴选推介一批符合“双减”导向、学校需求的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纳入各地课后服务合作机构白名单,供学校选用。我省将进一步支持各地科普教育基地根据当地中小学课后服务时段同步调整开放时间,强化研学课程建设,常态化举办科技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开展一系列学生可参与、可体验、互动性强、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普活动,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技活动科普化。

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到田间“普”入村街

在今年“双11”期间买买买的时候,你有没有刷到过“山花烂漫粮油旗舰店”?这是山西的小杂粮企业,是我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在创优山西小杂粮品牌、做好农业农村科普方面,吕梁市兴县山花烂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科普示范基地做了很多探索。公司设计制作网站,并在天猫、京东、快手、抖音等平台推广兴县小杂粮,产品销往20多个省区市。  不久前,一场远距离的视频签约仪式在兴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之间同步举行。虽然远隔千里,但空间上的距离并未影响这场线上签约仪式的重要意义。以此签约为契机,双方将在杂粮种业研究、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杂粮试验示范基地、现代杂粮产业示范园区、晋绥杂粮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展开一系列深度合作。签约后,众多农业专家纷至沓来。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将最新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播撒在兴县大地。总经理贺虎平介绍,今年,公司在巩固好原有各种标准化种植基地的同时,精细化管理良种育种种植基地,流转10个自然村3000亩高标准梯田分工育种,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建设100亩特优小杂粮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培训带出了一批小杂粮育种新型农民。  作为543个省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一员,公司将深耕优质农产品深加工,推出适应当下健康养生理念的功能性快销奶茶,针对不同群体科学搭配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方便健康食品,进而提升农产品的增值能力。为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小杂粮的大力量。

本报记者沈佳 本报通讯员赵璨

关键词:

下一篇:
上一篇:

相关新闻

热搜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