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当年穷得叮当响,我却读了新闻系
2023-06-30 23:02:00深蓝财经

1998年,家里穷得铃铛响,我却去湖北大学读了新闻系。随后四年,大哥大嫂供学费、二哥二嫂供生活费,才把大学读完。毕业后进入媒体,工作了十六七年,一直在当记者,没有饿死,也没有成为富人,更没有财务自由。‍‍‍‍‍

看到最近网上再争论该不该填报新闻专业,有些读者希望我出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毕竟,我是新闻科班出身,而且在媒体工作了十六七年,在很多读者看来,这样的话题不该缺席,故出来说几句,没有惊人之语,都是寻常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首先,新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自从我们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有了新闻学这个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教新闻的教授没有写过一篇新闻稿等现实问题就一直存在,这真不是新问题。但是,有目共睹,存在很多问题的新闻学教育也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人。

我们这一代新闻人和前辈中,相当多的人出身新闻专业,有些是我较为熟悉的,有些我并不熟悉,只是耳闻。

知名的前媒体人邓飞,毕业于湖南大学新闻系;在新闻评论界相当有影响的曹林,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曾任新京报我们视频制片人的知名前媒体人刘刚,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我的前辈、优秀的媒体人王跃春、杨瑞春等,都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

新闻科班出身、进入业界后表现优秀的新闻人太多,不胜枚举,稍微对前三十年的新闻界有些了解的人都大概能列举出几位来。

另一方面,过去三十年新闻界优秀的记者除了大量是各大高校新闻专业培养出来的以外,还有很多并不是新闻科班出身,大量非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新闻媒体后成了名记者、名编辑。比如曾统领新京报调查团队的刘炳路,毕业于河北大学统计专业,有“新闻界灯塔”之称的刘万永,毕业于河北大学教育系;知名前媒体人杨万国,毕业于湖北大学化学系;知名前媒体人孙旭阳,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稍微对近三十年的新闻界有些了解的人也大概都能列举出更多这类典型来。

还有很多名记者名编辑大学都没上过,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新闻学教育,但在媒体江湖都留下了自己的传说,练成了自己独门的刀法。这一点,稍微对近三十年的新闻界有些了解的人大概也都能列举出几位来。

所以,过去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新闻学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新闻记者,但优秀的记者未必都是新闻学培养出来的。在新闻界,英雄不问出处。

年轻一代的记者编辑,我不太熟悉,相信他们的出身分布情况与我在媒体工作的时候应该差不多,相当多的人毕业自新闻专业,也有相当多的人来自其它专业。这种状况,我认为是健康的,如果所有的新闻记者都单一来自新闻系而没有其它专业的,那才是大问题。

我们还必须意识到,并不是所有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后来都进入了媒体当记者,大量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了其他行业。

以我当年的同学和上下二届的师兄弟师姐妹们的去向看,目前可能只有1/3在媒体工作,其他人也都好好活着并没有饿死,很多人在其他行业干得也风生水起。有的创业当了老板,已经接近财务自由,有的在国企担任高管,独当一面;有的在高校从教,已经成了教授、博导;有的从政,早就成了地方主官。这足以证明,学新闻的将来未必一定干新闻,学了新闻干别的也能干得很出色。

回头我们再谈新闻专业的出路问题。新闻行业如果从专业的角度看,确实是整体没落了。最近十年,从曾经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的京华时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地方报,倒闭关门停刊的数不胜数,这是事实。

活着的,很多也是苟延残喘。去年,某报招聘记者列出的薪酬是“转正后的待遇是4000元”,该报招聘编辑的薪酬是“转正后的待遇是4000元+”,该报招聘“外呼人员”的综合待遇是“3000—8000元”。记者编辑的薪酬不如接线干得好的“外呼人员”,这就是部分媒体的现状。对这样的媒体,我一直是一个态度:如果打着新闻媒体的旗号而不能生产优质的新闻,经营上也无法养活自己,那就该倒闭,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媒体从新闻专业角度看已没落的另一个明证,就是媒体上很难看到真正的新闻稿了。

为什么很多媒体活不下去、活着的苟延残喘,这是一个人人关心却无法公开讨论的话题,大家不必追问。当下作文说话,都要时时提防上“诱杀”的当。“诱杀”这个词,引自《鲁迅杂文全集》中他1926年10月30日写于厦门的一篇文章里,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一下,相信看了一定会很有收益。

在这样的从业环境下,我们必须正视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就不能不慎重地回答找我们咨询该如何填报志愿的高中毕业生、毕业生家长,尤其是面对那些选学校选专业最看重将来是否有利于谋生这一点的学生和家长的时候。

毕业然后谋生,这是很多人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们如果完全忽略这个现实,那就是害人。但我们也必须看长远一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不好就业的专业不等于将来一直不好就业,今天就业好的专业不等于将来就业会一直好下去。

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在我刚进入媒体成为记者的时候,媒体的第一要务不是赚钱而是生产新闻,那个时候只要稍微勤奋一点的记者都能养活自己和家里人。如今的媒体,第一要务是赚钱而不是生产新闻,很多媒体的主要精力都是在想方设法赚钱,而且赚钱的渠道和途径也比过去多,理应能提供更丰厚的薪水给员工,那么一个学生如果学了新闻有了手艺并进入了媒体,只要不太懒,应该也不会太差。若是懒,读任何专业干任何工作,将来的日子恐怕都不会过得太好。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现实是,无论当下媒体环境多么不好,仍然有大量的人在媒体行业工作。2022年5月发布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全国共有19.43万名记者持有有效的新闻记者证,其中女性占50.6%。

但是,目前全国在媒体工作的人显然不止19.43万人。同样根据《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2021年在报社出版行业工作的人有17万余人,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有101万余人。比对这些数据不难发现,除了有记者证的记者编辑外,媒体中还有大量的无证者在这个行业工作,有些是负责采编的记者编辑,有些是在经营岗位上工作,有些则是在采编的辅助岗位上工作。读完新闻专业,这些岗位将来都是可以选择的。当然,这几年媒体从业人员的数量逐年在下降,也是一个事实,媒体数量减少导致就业岗位减少,这一点也不能假装看不到。

从专业的角度看,媒体是没落了,但从非专业的角度看,还在运转的很多媒体不仅没有没落而是重生了。不信,大家搜一搜,这几年不断有媒体宣称自己转型成功了,还有的媒体宣称全网的粉丝有几千万上亿了,流量远远超过二十年前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还隔三岔五有媒体宣布自己盈利突破历史新高。如果这些信息都是真实的,那学新闻后只是为了赚钱进入媒体的人怎么会没有钱途呢?

我个人认为,学了新闻将来要找个工作混口饭吃,并不难,难的是学了新闻想当记者实现新闻理想。

最后,我要说的是,不管是什么时代、不管是哪种国家,有人时刻担心自己的温饱和生计问题,也有人不在乎这些,而更关注一些他认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并不是每个人找工作都是为了纯粹混一口饭吃。有些人的物质欲望很高,有些人的物质欲望就不是那么高,吃饱穿暖就好,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空间多么逼仄,但一直心怀天下、志存高远。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虽然很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出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也有大量出身底层但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人并切实创造了新的历史或者改变了历史。

未必需要家里有矿,才能去学新闻做记者。如果记者是家里有矿的人,那他们笔下的新闻会不会漠视底层的人底层的事呢?(当然,这是一个新的话题。)在一些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即便是家里有矿学了新闻,也未必能做出真新闻来。

出身,是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我们要尊重那些选专业就是奔着将来有个好薪酬好工作去的孩子和家庭,也要相信会有一些不在乎这些而纯粹就是想投身新闻业的孩子和家庭。怎么选择,交给他们自己去决定。

老读者应该注意到了,近些年我一直在写新闻业务的文章,面对的基本都是已经在新闻专业学习的在校学生和已经在媒体工作的媒体人,跟他们交流新闻采写的一些经验教训。 这两个群体,一个是已经进入了新闻学教育领域,一个是已经进入新闻业务领域,不管他们是自我选择的还是被迫选择的甚至是被误导进入的,既然已经身在其中,那就要练好手艺。有好手艺在身上,走到哪里将来都会有一口饭吃,不用过分担心将来吃饭的问题。

且与城内人谈刀法,不劝城外人进城来。

2023年6月27日初稿、6月28日修订

关键词: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农民画、渔民画、草编画……长三角154件群文美术作品共绘“江南之春”|世界视讯

相关新闻

热搜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