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聊到街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幸福感”
2023-09-01 09:54:49中工网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黎浩 通讯员 李镜泷 张炳全

从低矮的木板房搬进青瓦白墙的小洋房,家庭收入从单一的传统种养殖业到热带水果种植、大蒜种植,建筑装修、运输等多元化发展......这是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黄坪镇新坪村石榴园小组彝族村民杨务迁和他家庭的生活变迁。

杨务迁的家乡,从偏僻山区马耳山搬迁至金沙江畔宜居宜业,从只有一个民族的小村庄到汉、白、彝、傈僳、土家、佤族六个民族和谐共居的大家庭。这也是鹤庆县全方位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一个生动缩影。


(资料图)

社区里的温暖互助

“在鹤庆做生意,生活都很开心,隔壁邻居常常会带一些好吃的来和我们一起分享,有亲朋好友要买厨具,他们也会热心地带到店里来,生意忙的时候,隔壁的大姐还帮忙照看孩子,我常常端着一碗饭,从街头聊到街尾,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 2017年,和丈夫从2000多公里外的江西抚州来到鹤庆做厨具生意的丁娜,已在鹤庆县云鹤镇东升社区生活了6年,说起在鹤庆的生活,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帮互助、和睦相处,让她觉得异乡的生活很暖心。

位于鹤庆县城核心区域的云鹤镇东升社区,共有21个居民组,居民户2302户5485人,共有汉、白、彝、壮、苗、傈僳、回、纳西、景颇、藏族等十多个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在这里共居共乐,共建共享,共同创造了东升社区温暖包容的社区氛围。

离丁娜店铺一个街口距离的东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即将建成完工,将于今年11月开始运营。这座白族建筑风格的日间照料中心里,幸福食堂、书吧、棋牌室、会客室、康复训练室、宿舍等一应俱全。鹤庆县云鹤镇东升社区党总支书记和永金介绍,针对社区老龄化问题突出的特点,通过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将为全镇和社区内的各族老年群众提供更好的日间照料服务。

在社区的日常管理、服务及发展工作中,东升社区着力解决辖区内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途径,共建共享和谐社区,不断增强社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针对社区困难群众的增收问题,东升社区每年组织开展1至2期有关烘焙、家政、陪护、理发等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困难群众增收技能,拓宽社区困难群众的收入来源。逢年过节,东升社区还与相邻的村(社区)联合组织开展群众文艺汇演,不仅丰富了社区各族群众文化生活,而且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产业里的凝聚力

初秋金沙江畔的鹤庆县黄坪镇,江边及两岸的山坡上满是绿油油的沃柑树。47岁的傈僳族妇女谷中妹和她组建的“如意采果队”刚度过一个忙碌的沃柑采收季,又开始了繁忙的大蒜种植季。

忙碌的业务给谷中妹和采果队的各族兄弟姐妹们带来了好收入,采果队伍及业务也日益壮大。谷中妹介绍,“采果队劳务用工最多时有近160人,最近每天每人的工资在250元左右。采果队的兄弟姐妹来自鹤庆、云龙、丽江、洱源、祥云等不同的地区,有白族、傈僳族、汉族、彝族、土家族等不同的民族,采果业务也从鹤庆本地扩展到大理宾川、丽江永胜等地。”

新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阮荣发介绍,新坪村居住有汉、白、彝、壮、苗、傈僳、土家、怒、傣9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柑橘产业是当地各族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柑橘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像“如意采果队”这样的劳务输出产业的发展。

“整个新坪村种植有3000多亩柑橘,每亩收入在3万元左右,该村群众人均年收入在13000多元,各族群众的日子如沃柑一样甘甜。”阮荣发说。

鹤庆县城中心云鹤镇仓河社区武庙商业街负责人蒋国新一早就在商业街区忙开了,他走访商户,解决其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思考街区还可以引入哪些新的商业模式,吸引更多的人流,聚集更多的人气。

武庙商业街是鹤庆县城最热闹的街区之一,也聚集了不同的民族在这里做生意。“武庙商业街运营7年来,现有商户数70户,入住率近90%。”蒋国新介绍,虽然鹤庆与老家浙江金华相隔千里,但在鹤庆从不觉得身在异乡。“这里民风淳朴,气候适合宜居养老,每天我都会到武庙街区走访商户,大家都熟络得和兄弟姐妹一样,在同一个街区里相互照应,互帮互助。”

黄坪镇新坪村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云鹤镇仓河社区武庙商业街的热闹繁华是鹤庆县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推进各族群众经济互嵌,助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鹤庆县坚持“产业活县”理念,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特色,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了4个百亿级产业、 4个十亿级产业、2个新兴产业的“442”现代产业体系。

民族节日里的文化保护

“刚到鹤庆的第一年,我们全家就爱上了这个火热幸福的节日。家家门口竖起火把,挂上绿色的藤蔓,彩色的小旗子,还有各式各样的水果,点燃火红的火把,大家一起分享美食,载歌载舞,祈福来年红红火火。”刚刚过去的火把节,也是丁娜一家在鹤庆最喜欢的民族节日,“我们也和大家一样,每年火把节都竖一把小火把,感受火把节热烈幸福的节日气氛。”

鹤庆县龙开镇龙旦村迎新自然村,初秋正是繁忙的季节。结束一天的劳作,苗族祭祀文化传承人、57岁的杨贵福在院子中吹起了芦笙。“从12岁学习吹芦笙,30多岁才学成出师。苗族芦笙要手口配合,要学好很不容易,要热爱有耐心才学得好。”杨贵福说,苗族的祭祀文化更为系统,学习起来时间更漫长,但现在有两个徒弟学习苗族的祭祀文化已经学成出师了。

杨贵福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民族文化的优秀技艺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每到重要的节庆日子和村中喜事等,杨贵福最喜爱的时刻就是吹起芦笙,村庄里的苗、彝、白、傈僳、汉、纳西6个民族的邻居亲朋欢聚在一起打跳、对歌,度过平凡日子中一个个美好难忘的时刻。

近年来,鹤庆县不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途径,通过举办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梨花节、耍海节、火把节、“银都鹤庆”文化艺术周等系列节庆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融,深度交流的有效载体。

鹤庆县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编撰出版了《鹤庆历史文化丛书》,实施了彝族白依人、白族、傈僳族、苗族等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和百名人才工程,着力提升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注重文物保护,大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活化利用传统村落,全县现有文物保护单位4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6项,累计有15个村入选为国家传统村落名录。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关键词: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全面启动 公开征集任务新飞行器名称

相关新闻

热搜榜